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帮手” 不是“打手”

既往围手术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顾虑

     20多年前,麻醉科医师在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顾虑在于:①β受体阻滞剂对心脏有负性肌力、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②β受体阻滞剂与麻醉药有协同作用,可能导致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③心脏手术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影响心脏的复跳和心功能,并有可能使患者的心脏在复苏后出现传导阻滞;④在非心脏手术中应用该类药物可能会增加心脏不良事件;⑤黄种人对β受体阻滞剂的敏感性可能高于白种人(有报道指出,黄种人的有效血药浓度比白种人低20%);⑥麻醉和重症监护室(ICU)的医师缺乏应用经验,担心β受体阻滞剂会成为“打手”。

     在那个年代,我们可在围手术期应用的β受体阻滞剂只有普萘洛尔(5 毫克/支),该药可全面阻滞β受体(β1β2),无心脏选择性且药效强、半衰期长、副作用大,静脉注射时剂量不易掌握,因而被医师视为“打手”。

    新型β受体阻滞剂及其分类

     90年代初,β1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逐渐取代了普萘洛尔针剂,其有心脏选择性,半衰期短(10 min),因而安全性较好,可用于慢性心衰患者,从而成为围手术期治疗心动过速的“主打”药物。但艾司洛尔的作用时间过短,需不断追加或用输液泵输注药物。90年代后期,β1受体阻滞剂的种类有了较大发展,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和索他洛尔等药物陆续被用于临床,且作用时间均较艾司洛尔长,这些药逐渐成为心衰和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和治疗心动过速的保护性药物。

     除按作用的受体分类外,这些β受体阻滞剂有新的分类方式:

     经肝脏代谢 此类药物的代表是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它们几乎完全由小肠吸收,由于其亲脂性,高浓度下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导致相关不良反应。这类药的生物利用度变化大,血浆半衰期短。

 ...

▼ "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帮手” 不是“打手”" 的相关文章:

典型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如何判定确系心肌梗塞,是挽救心肌梗塞患者生命的关键。因此,人们需了解一些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以防不测发生。
  
  长沙长鸿医院专家提醒广大的心脏病患者 ,出现以下症状 ,要高度警惕心肌梗塞的发生,及时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悲剧发生:
  
  .突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向左肩臂或其他处放射,但其程度较平常所发生的心绞痛明显加重,持续时间较长,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伴大汗、恐惧。
  
  .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恶心、呕吐和腹胀。
  
  .疼痛发生后24至48小时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发热和心动过速。
  
  .大部分病人伴有心律失常、血压下降。
 ...

浅谈慢性心房纤颤及时治疗的重要性与治疗的新技术

  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去了,平时工作忙,尤其是心血管外科的病人病情重,手术时间长,风险相对比较大,可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工作压力很大。春节长假能有更多时间轻松地与爱人和孩子待在一起,感到很开心和幸福。
今天是新的一年上班的第一天,好多病人住院,也有不少打电话联系要来手术的,看来与每年的这个时节一样,又得忙起来了。
今天收治的病人中有一例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患者,因为慢性心房纤颤,而在左心房形成血栓,血栓脱落而引起脑栓塞、左侧肢体偏瘫,经过2个多月的积极治疗肢体功能仍然没有完全康复。每年我们都会遇到几例类似的患者,脑梗塞和肢体的功能障碍不仅增加了患...

当心:五类药可引发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一种内科急症,80%是由于心电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必须及时救治。但是,在临床救治的过程中发现,有五类药物使用不当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脏病变,甚至引起心脏骤停,因此应该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第一类:作用于心脏的药物

  多数能导致心源性猝死的药物都属于这一类。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如洋地黄、地高辛。目前倾向于小剂量治疗,若过量使用或同时使用其他能提高地高辛血药浓度的药物,可出现“洋地黄中毒”,再贻误治疗,会因心室纤颤而导致死亡。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分为四类,使用不当均会导致心律失常。如奎尼丁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药物,然而当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超过6ug/ml时,就会出现...

2008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年会报道

  【编者按】 2008年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年会(ASA 2008)于10月18-22日在奥兰多召开。我们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王天龙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岳云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邓硕曾教授为特约编委,摘要报告部分内容并刊于第E1~E4版。 ASA 2008印象深刻的新知识与热话题——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吴新民教授 

     全球1.7万名代表参加了ASA 2008,其中包括150余名来自中国大陆的麻醉学专家。就ASA 2008的热点与新知识等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华...

房颤治疗的新策略

    房颤治疗的新策略
   
 
心房纤维性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持续性心律失常;人群患病率约1%,我国约有1300万房颤病人。近年来,房颤患病率呈增高趋势,预计未来5年可能增加1倍,达到2600万人。65~85岁的病人约占70%。《2010年SEC房颤指南》,将房颤治疗的新策略调整为抗凝治疗、率律治疗和上游治疗,由于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抗凝治疗一跃排在治疗总策略的第一位。抗凝和上游治疗能降低死亡率,率律治疗主要缓解症状。
 
 一.\'三升三降\'增加房颤的危险
房颤的危险...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