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评价部属的十种心理

作为一名领导,经常要给部属一定的评价。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评价有时正确,有时错误。领导对部属的错误评价,会挫伤部属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影响干群关系,严重的还会导致矛盾冲突,损害单位的建设。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成长进步与评价相关,而起重要作用的是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社会评价包括组织评价、领导评价和群众评价,而领导评价在社会评价诸因素中占重要位置,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代表了组织和群众的评价。因此,领导对部属的评价要尽量趋于正确,力戒失误。研究错误评价部属的心理,有助于领导防止评价失误,使工作更加主动,取得更好效果。
  首因效应心理。这是由第一次印象或者先前听到的信息而形成的观点去评价部属。领导一旦形成了这种观点,就会产生对部属评价的心理定势,即使部属发生了变化,有了某方面的进步,对其的评价仍然难以改变。所以作为领导,既要把第一印象作为评价部属的依据,更要看其发展的全过程,及时改变原有的看法,作出准确的评价。
  自我型心理。评价部属时以自我为标准,掺杂个人感情,看其是否合乎自己的口味,是不是自己想象的那种人,或者是否对自己有利来评价部属。实质上,这是一种狭隘的自私自利心理表现。不是凭客观事实和政绩来评价部属,而是凭主观印象去评价,往往就容易导致评价失误,使部属对领导产生对抗心理和反感情绪。
  晕轮效应心理。即对某人印象好时,便感到他一切都好,是白玉无瑕,无可挑剔,甚至于连缺点都是可取的。对某人印象不好时,则认为部属一无是处,好的也视而不见,好也不好了,完全凭自己的喜好来评价部属。即所谓平常人们所说的那样:“看你好时像朵花,看你不好时像豆腐碴”。说白了,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方法,评价的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
  非感情移入心理。在评价、对待部属时,缺乏同情心、关怀感,不能设身处地为部属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而是一味求全责备,恨铁不成钢。好像部属的问题就单纯是他个人的问题,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一旦部属在工作中出了点差错,就气愤填膺,严加训斥,弄得部属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感到前途渺茫,失去进取的信心。
  嫉贤妒能心理。这是有些领导见到部属能力水平比自己强,有某方面的突出成绩和建树时,感到不自在,进而在评价中不实事求是,而是吹毛求疵,横挑鼻子竖挑眼,好像这都是领导的功劳,部属只不过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这是某些领导心胸狭窄、嫉妒贤能的表现。这样做的结果,...

▼ "错误评价部属的十种心理" 的相关文章:

求职四大心理

同样都是大学毕业生,到就业市场应聘,为何有人马到成功,有人却屡试不第?这里有个“第一印象”问题。
  据心理专家介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鲇鱼效应、晕轮效应等,都是心理现象的规律,只要求职者巧加利用,肯定会在第一时间里迸放光彩,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占得就业先机。求职者不妨一试。

  首因效应:穿着张扬让人惊

  案例:小杨是工科名校毕业生,专业对路、成绩优良,在厚厚的应聘材料中脱颖而出,入列预选名单。但她面试时,穿着过于新潮:鲜艳的短上衣、破旧的低腰裤,很夸张地戴着热带风情的大耳环,一进门就让由高级工程师组成的考官们一愣,考官们没问几个问题,...

“录音门”后的心理问题

录音门”事件沸沸扬扬。有人认为,老师是好老师,认真负责才会管孩子,才会有过激的行为。也有人认为,教育体制有问题,老师根本是在发泄。
无论怎样,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背后隐含的“情结”。
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理论:外来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B(belief)才是引发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的间接原因。
简单的说就是:不是事件,而是你对事件的认识决定了你的反应。
家长用录音的方式来证明老师打骂学生,老师存在问题,这个行为本身很值得深思。
为什么这位家长要这么做...

一句话心理学效应之人际互动篇

阿伦森效应;增减效应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从众效应
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
乐队花车效应
人类经常会有一种倾向,去从事或相信其他多数人从事或相信的东西。
门槛效应;得寸进尺效应
如果一个人接...

e医生学习日记14-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1、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2、社会知觉研究范围:对人知觉、印象形成、归因研究。   3、社会知觉的类别:对他人表情的知觉、对他人人格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   4、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情绪、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   5、印象: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6、印象形成: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个体已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7、印象形成的线索:人的自然特征、人的社会特征、...

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下)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交往障碍。比如,与陌生人交往时,我们是不是经常觉得沟通困难,两人相对无言?为什么别人的人缘很好,自己的朋友却寥寥无几?相见恨晚的异性,为什么真正走到一起后,却又很快分开了?
    唯有心与心的交流,才能产生共鸣,拥有更多的知己朋友。社交中的效应与定律,教给你人际交往中的实用技巧,帮助你窥探复杂的人性心理,找到那把开启心锁的钥匙。
    12.首因效应:不可忽视的第一印象
    1923年秋,冯玉祥将军担任“陆军检阅使”时,原...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